进入了新的一年,孩子们又长大了一岁。最近有家长问我:“我的孩子就要上初中了,感觉时间不够用了,怎么合理安排学围棋的时间呢?”
其实所谓的时间多少,永远只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。对我们大人来说,时间也永远是不够的。当然,对孩子来说也是一样,年龄越大,年级越高越是如此。
之前和大家提到过,学围棋一定要制定一个目标,这个目标最好是和孩子共创的,这个过程对于孩子意义非常大,只要心里有了目标,这条路就不会跑偏,也不会跑着跑着迷失了方向,进而放弃。
对于我们来说,只要坚持陪着孩子,不放弃,总有一天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,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了,只要能保证做到这一点,我们就肯定可以达到自己的目标。
我很喜欢茨威格写的一本书:“人类的群星闪耀时”,里面有一个故事,讲的是关于南极点探险的历史。有两位探险家都想成为第一位抵达南极点的人,一位叫做阿蒙森,一位叫做斯科特。从理论上来说,两位都是有可能成功的,但是最后获胜的是阿蒙森团队,他们不仅第一个到达,而且安全地回到了基地。(斯科特团队不仅在时间维度上输了,最后也没能回到基地,全军覆没在南极)
阿蒙森团队的成功经验,最后可以总结成一句话:他们的目标管理非常成功,不管天气好坏,坚持每天前进大概30公里。而斯科特团队失败的最主要原因,就是目标管理非常随意,天气很好就走得非常猛,可能四五十公里甚至六十公里。但天气不好的时候,他们就睡在帐篷里,吃点东西,诅咒恶劣的天气,诅咒运气不好,希望尽快天转晴,尽快能够前进。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在一个面临对手挑战和极限环境时,我们都希望要做到最好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让自己做到可持续的最好。
孩子越来越大,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少是必然的事情,但只要我们认可、认定自己和孩子所共创的目标,保持着每天的积累,就算总体投入在围棋的时间有所减少,但是也只会让我们的进步速度相对变慢,并不会阻止我们达到目标。
其实换个思路,从孩子一生的角度来看,他们是在10岁还是12岁乃至15岁到达目标,对人生的影响几乎是没有区别的。
围棋是胜负的游戏,很多没接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家长,很可能会接受不了每天来自胜负的刺激,但是我要特别提醒,在学围棋这件事情上,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事情,只要家长可以牢记目标,并且管理好自己的预期,大概率来说,孩子就会以享受的心态来学围棋,其学习效果并不会过于受到时间的影响。
好学者不如乐学者,我们做家长的其实不用想那么多,还是给孩子良好的,让孩子感到安全的环境最重要,这样最有助于他的长久进步。至于时间投入有所减少,对孩子进步的负面影响其实也没那么大,毕竟孩子长大了,理解力也在变强,这部分的成长也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时间的因素。
在这里要补充一句,我在赛场门口有时会看到家长大声训斥输棋的孩子,这会让孩子变得畏手畏脚,变得在长大后不再爱围棋,如果到了这个地步,那就说什么都晚了。
棋童家长要明白,绝大多数时候,孩子比赛的成绩其实在走进赛场的时候已经决定了。成绩是果,平时的投入才是因。
与其看到了不好的“果”去怪罪孩子,还不如在平时去和孩子一起建立一个更好的“因”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,但是据我观察,却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曾深入的去思考,以至于在围棋之路上,进入一个又一个误区。
针对这位家长的问题总结回答一句就是,其实时间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优先级的事情,只要您和孩子都愿意把围棋列入到生活中的较高优先级,我想,在互联网已经如此发达,爱棋道也可以给孩子随时提供高效率学习路径的今天,关于围棋学习的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。
2020年1月5日星期日——于京